《陕西日报》:延安、榆林油气资源前景展望:百年开发,潜力依然巨大
在陕北这片古老而苍茫的大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为了生活而努力辛苦劳作着。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在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社会,这里的日子持续贫苦,乃至有旧时文人写下了充满悲悯情怀的《七笔勾》。不过,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的地下几乎全是宝藏!丰厚的煤、油、气、盐资源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眼光,甚至有媒体对这一区域冠以“中国科威特”的美称!
自1905年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在延安市延长县诞生以来,石油工业已经在陕北大地走过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凭借着大地的慷慨馈赠,陕北经济迅猛发展,陕北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升。在陕北,特别是延安市,油气资源已经成为当地的经济命脉。同样,在榆林,全市财政收入的18%依赖于地下的油气资源。
然而经过100多年的开采,脚下的油气资源还有多少?还能开采多久?有什么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对于经济高度依赖油气资源的陕北而言,在转型发展的同时,这些都是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延长、长庆“双雄竞技”
曾几何时,陕北的“油老板”与“煤老板”一样声名赫赫。通过掠夺式石油开采方式,他们在迅速鼓了个人腰包的同时,也造成了石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2005年,一番整合之后,“油老板”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在陕北进行石油勘探和开采的企业,主要是中国石油的长庆油田、中国石化的中原及华北等分公司以及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其中,中国石化只是在延安市甘泉县和安塞县北部等地有少量的石油生产,在陕北其他地区尚处于勘探阶段,因此,陕北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实际上呈现出延长油田和长庆油田“双雄竞技”的局面。
1982年7月,为了促进延长油矿的发展,经陕西省政府和石油工业部共同研究,确定了“以油养田、采炼结合、滚动发展”的方针并给予优惠政策。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下,企业自筹资金加快自我改造,使石油年产量再次得到明显提升,1984年产量达到11.9万吨,1990年提升为40万吨。之后,在广泛采用了丛式井、定向井钻井技术等先进技术之后,2004年产量达到620多万吨。2005年9月14日,原延长油矿管理局所属的8个石油生产单位和陕北各县的14个钻采公司重组为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为陕北石油持续、科学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当年石油产量就达到了838.2万吨,之后几年连续增长,到2011年,达到1210万吨。
长庆油田作为央企下属油田,在陕北石油开发方面也屡创佳绩。从近几十年发展曲线看,长庆油田的石油产量增长情况和延长油田比较类似。值得一提的是,长庆油田2000万吨的年采油量中,有近一半来自于延安辖区内的作业区,另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榆林市辖区,并且主要是由石油储量为2亿吨的安塞油田和储量为3亿吨的靖安油田生产的。这两个油田也是我国最早开发和最大的低渗透油田,安塞油田经济有效的开发技术还被誉为“安塞模式”在全国推广。如今,按照长庆油田规划,在2011年突破4000万吨的基础上,再用两年时间,长庆人要拿下5000万吨年油气当量,建设一个名副其实的“西部大庆”。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产量已达5300万吨
“陕北的石油已经开采100多年了,是不是快开采完了?万一哪天开采完了可咋办?”常常有人担心地问。
据有关资料介绍:陕北延安、榆林两市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构造位置上。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自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面积37万平方公里。第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总资源量约为85.88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10.7万亿立方米,是我国油气产品增储的主力油气区和国家油气资源的战略接替区之一。据初步统计,目前盆地内累计探明石油储量40多亿吨,天然气约4万亿立方米,已成为我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区)。
事实上,目前延长油田和长庆油田已开采的石油产量和实际探明储量相比,可以说是数量还很少。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延长石油实施以延安为轴心的“东扩、西进、南下、北上”大勘探战略,先后发现了12个油田,每年新增地质储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包括国家未审定的储量在内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20亿吨,但截至2010年年底,我们累计生产的石油仅为1亿多吨,采出程度仅5%左右,因此,后备石油资源还比较丰富,有进一步发展和稳产的资源基础。
同样,从开发数据上分析,长庆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储量约24亿吨,但累计生产石油也仅1.8亿吨左右,继续发展和稳产的资源基础同样牢固。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储层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产”储层,勘探开发难度较大。百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延长石油和长庆油田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这种储层地质及开发特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分别走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和自主研发为主与对外合作为辅的路线,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勘探开发系列技术,各自闯出了有效开发“三低”油气藏的路子。2011年,鄂尔多斯盆地油气产量达5300万吨油气当量,为国家石油工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如此,陕北的石油开采率仍有提升的空间。据了解,延长油田主要产区的平均石油采收率大多徘徊在15%左右,最高的不过30%,而世界石油平均采收率约为40%,即使在我国,油田目前的石油平均采收率也在30%左右,其中大庆油田最高,达到了40%-50%,因此,陕北油田的石油开采率明显偏低。随着科技进步,采收率的进一步提升,必将带来石油产量新的突破。
从天然气后备资源上看,鄂尔多斯天然气资源量年为10.7万亿立方米,到2011年年底实际累计探明量约4万亿立方米,因此可以说,陕北地区常规天然气储藏量也非常丰富。
此外,这一区域还新发现了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去年4月24日,在素有“美水之乡”的甘泉县,延长石油下寺湾油气区柳评177井压裂试气并成功点火,成为我国第一口陆相页岩气生产气井;5月30日,延长石油又对新57井实施压裂并成功产气。这标志着延长石油在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对我国新型能源开发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科学规划开发油气资源
虽然从油气资源的总量来说,陕北开发潜力非常巨大,但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科学规划剩余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仍然非常必要。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在兴在一篇《以科学的政策促进剩余油气高效利用》的文章中指出,政府应该在源头上提出一系列政策性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地制定区域政策、市场准入政策、技术政策、环保政策、税收政策、对外合作政策以及剩余油气储备政策等,通过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为石油企业营造良性的、有效的勘探开发环境。
他认为,首先在区域政策上,稳定东部,联合中部,突破西部,使西部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和安全的能源通道,对于不同区域实施科学的准入和开发政策,为了提高油气资源开采阶段的效率和更好做到内部生产阶段的“节流工作”,国家应鼓励与剩余难动用储量的开发相关的重大项目的研究,对技术型企业实施有利的准入政策,不论规模大小,广泛集资,并且将新技术作为准入的首要标准。
其次在技术方面,国家鼓励引进、开发新技术,目的在于加大油气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油田采收率技术开发,随着技术的进步,将现有剩余难动用储量转变为可动用储量,减少勘探开发成本,进而实施内部节流。
在环保政策方面,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保障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开发剩余油气资源,防止造成污染环境以及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发生,营造良好的勘探开发氛围。
再次在税收政策方面,通过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资源收益比例,并建立政府投资机制,由政府监控资金周转,用于鼓励新区、新领域油气资源的勘探。
除了政府的科学规划,采油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同样大有可为。事实上,近年来,无论是延长石油还是长庆油田,在利用科技实现科学发展方面都成效显著。
以延长石油为例,该企业提出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在油气产业上,加快特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的集成创新,重点围绕高效注水、二氧化碳压裂、化学剂驱油以及天然气水平井开发和陆相页岩气高效开发等等,加快技术研发与现场试验,努力形成自有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目前,延长石油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合特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技术体系,推进了油田开发方式的转变,保持了千万吨级油田的稳产增产,有效保障了国家能源供应。
造物主给了人类生命的同时,也给人类奉献了无数的恩惠。在我们不断的享受、利用、发展的时候,谁违反了自然规律,谁将受到惩罚,因此,陕北的油气资源是丰富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在科学规划、合理开采的前提下,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些资源不仅会造福当代百姓,而且必将惠及我们的子子孙孙。